水浒传所写人物,最早出场的不是梁山好汉,乃是正史不见有传但历史上又确实存在的一个人物---高俅。
据记载:高俅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还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秘书一类的角色),苏轼后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由此得以结识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成为端王旧日随从,后才得以跻身武职高位。
他虽然为人为官很差,但他不在北宋“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之列。
金圣叹在评《水浒》时,曾经说过:“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写高俅发迹过程,实在是因缘际会,给端王送礼品的小高正逢端王踢气毬,因为踢气毬正是小高的强项,正好改变运气的一球飞来:也是高俅合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毬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端王见了大喜”。
高俅一脚鸳鸯拐小显身手,震撼了端王,于是端王邀请他下场一块玩玩,书中写端王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
那气毬,齐云社,天下圆是啥东东?
先说踢气毬,就是踢球,古代也叫蹴鞠。蹴就是踢,鞠就是皮毬,毬通球,也就是皮球,相当于现在的踢足球。
中国蹴鞠历史悠久,亦作“蹵毬”,是现代第一运动足球运动的祖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临淄。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确认“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蹴鞠到汉代已进入宫廷,且在皇宫及其周围还有了专门的蹴鞠场地号称蹴鞠城。
桓宽的《盐铁论》记载,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蹋鞠斗鸡”为乐,一般百姓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蹋鞠”。
汉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刘邦做了皇帝把父亲刘太公安置在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但刘太公却闷闷不乐。原来这刘太公思念家乡严重,得了思乡症。于是刘邦就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老家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老乡全部迁住到那里,刘太公搬到那儿,与老乡们“斗鸡、蹴鞠为欢”。
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一个因沉溺于蹴鞠而丧命的球迷:西汉时临淄名医淳于意在“诊籍”中记录一个叫项处的人,患了重病找淳于意诊治,淳于意诊治完后一再嘱咐他不要从事重体力活动,否则定会吐血而死。项处不以为然仍然去蹴鞠,果然吐血而死。
汉代有人还曾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足球的专业文献。在汉代蹴鞠有了明确的规则,东汉李尤的《鞠城铭》最早地体现了当时的蹴鞠规则。
早期的鞠是用熟牛皮做球,中间填充毛发,做成实心的球,这种鞠一直沿用到中唐。后来逐渐改进了做球的工艺,改填充毛发为里面放一个动物的尿囊,制成了充气的鞠,并增加了鞠的片数,使之更近圆形。唐人徐坚在《初学记》记载:“今蹴鞠曰戏毬。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宋代将鞠的片数增加到了十二片,将外缝线改为了内缝线。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宋代气毬是内由牛彘胞或其他动物胞衣充气,外加六片、八片或十二张皮革缝制而成。
南宋陈元靓有诗道:“十二香皮,裁成圆锦”。存世的宋代磁州窑少女蹴鞠图瓷枕里面的蹴鞠,外形就已经非常接近和近代足球。
而且有了类似现代足球赛的球门,唐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蹴毬尘不起,泼火雨新晴”。
根据南宋江少虞在《皇朝事实类苑》中写道:“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毬焉。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亦谓为筑毬鞠也。蹴,陈力之事,故习蹴鞠,乃习射之道”。由此可知宋代踢毬与现代足球玩法还是有些不太一样。
宋代足球运动火爆也得益于政府重视,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很喜欢踢足球。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宋太祖蹴鞠图》(原作者为北宋苏汉臣,现在看到的是宋元时画家钱选的临摹品)就是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近臣赵普、党进、石守信、楚昭辅六人用白打方式踢足球的场景。
赵匡胤虽然肥胖,但他就像当今洪金宝一般,是个灵活的胖子,不仅棍术拳术玩得好,踢球在当时是赫赫有名,尤其擅长白打(类似现代的“花式足球”),即踢球时,可以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灵活变化,随心所欲。
一种运动,如果连皇帝都成为其粉丝,那号召力可想而知。具体有多大,大家自行脑补当年乒乓大热之时即可。据记载,宋时上至皇帝,下至平民,对踢足球的爱好不亚于当年我们当年对乒乓球的喜爱。
蹴鞠绝对是宋代的国球。
而且宋时还有在比赛机制和人数上,宋时的蹴鞠也比较灵活,既有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比赛,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的小比赛。
宋太宗赵光义也是个足球迷。《宋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
宋徽宗更不用提,没当皇帝之前就时常与人一起玩踢球。作为文艺青年他还曾写诗专门称赞足球运动:“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
《宋史•孝宗本纪》记载:“隆兴四年九月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皇帝领头踢足球然后观赏足球,可见有宋一代对足球运动的重视与喜爱。
手下大臣不仅高俅皆以擅长蹴鞠出名,李邦彦也踢得非常好。宋庠诗曰:“蹴踘将军第,吹箫贵主家”。
踢球踢得好,吹箫吹得好都能当官你懂得。
其实早在高俅之前,就有人因为球踢得好做了官。
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中记载:丁谓当宰相时业余爱好踢足球,有个秀才叫柳三复的球技出众,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为了升官,便天天候在宰相府球场的围墙外。有一天终于等到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捡起球以还球为名进了相府,在拜见丁谓时,他施展绝技把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头、肩膀、后背等部位巅球,球一直未落地。丁总理见此大悦,安排了柳三复一个官职。真可谓行行出状元。
最能体现宋代蹴鞠之热的还是在民间,宋人对蹴鞠的喜爱难以言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记载首都开封城出现的民间蹴鞠会社“齐云社”。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还有一诗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诗中的齐云社、圆社,都是宋代踢球的社团,类似现在的足球俱乐部。
“圆社”的会员称作“圆友”。圆社阵容强大,估计很多高官大贾都是成员,其影响力不逊于今天的足球协会。当时有顺口溜: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
齐云社是蹴鞠运动在宋代出现的行会性质的全国性专门蹴鞠组织。齐云社由经常参与蹴鞠运动的人组成,他们或聚在一起消遣娱乐,切磋技艺,或以表演卖艺为生,既类似于今天的中国足协,又类似于足球俱乐部。
齐云社一项重要的职能是组织全国性的比赛,每年要举行一次,一个重要的目的是确定蹴鞠艺人的技术等级。山岳正赛就是齐云社组织的全国性蹴鞠比赛,因在山上举行,所以叫山岳正赛。
作为专门的蹴鞠组织,齐云社在南宋时期更具影响力。齐云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齐云社订有社规,规定参赛的人数、比赛规则等。参加齐云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作“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等。
作为全国性的足球俱乐部,齐云社各地都有。以首都的齐云社实力最雄厚。许多城市都有齐云社,一个人参加了齐云社,就可以到处跑码头,齐云社对他们进行技术考核,通过后即可以免费接待他们。齐云社中的社员,论技术高低分等级,最高级称校尉,女子踢球进入校尉级的,称女校尉。
蹴鞠运动也是宋人寒食节与清明节是节庆活动之一,宋代还专门有女子蹴鞠队,相当于女子足球队。
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陈元靓《事林广记》“圆社市语”《好女儿》词曰:“生得宝妆跷,身分美,绣带儿缠脚,更好肩背。画眉儿入鬓春山翠。带着粉钳儿,更绾个朝天髻”。
另外还有王珪诗曰:“翡翠盘龙装绣额,真珠双凤蹙花毬”。汪元量诗曰:“舞馀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球”。足可见宋代女子对蹴鞠运动的热爱。
宋人文字中记载宋代的蹴鞠运动的特别多。
司马光有诗:“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张舜民诗曰:“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斗鸡西市鞠。”白玉蟾诗曰:“何当牵犬臂苍鹰,锦帽貂裘呼蹴踘。”周文璞诗曰:“有时挟弹暮云表,有时蹴踘春风前。有时却自着绛帕,走入药市寻神仙。”谢景初诗曰:“蹴踘逢南陌,秋千送晚烟。”赵文词曰:“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城:“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
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城是:“宽阔处踢球”。
周密《武林旧事》亦记载临安民间社会有“齐云社”;“诸色伎艺人”一篇中还记载了当时临安城玩蹴鞠的高手“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五人的名字;另一章节记载临安城中著名的蒋苑“立标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用蹴鞠来招引顾客,体现了当时蹴鞠的商业价值。
陆游写过许多首关于宋代不同地区蹴鞠运动的诗歌。比如陕西咸阳是:“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陕西汉中是:“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陕西梁州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江西抚州是:“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
宋代农村蹴鞠运动也十分受欢迎。刘克庄《田舍即事》诗曰:“蹴鞠鞋尖尘不涴,臂鹰袖窄样新裁。社中年少相容否,也待鲜衣染鬓来。”陆游《残春》诗曰:“江鮆堆盘粔籹香,山家节物亦穷忙。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语燕似催春事去,游丝不似客愁长。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梅尧臣诗曰:“蹴鞠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晁说之诗曰:“上巳清明徒颉颃,流觞蹴鞠岂周旋”。
不仅文字,很多宋代历史实物也可证明宋人对蹴鞠运动的喜爱。
比如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有南宋无名氏所画的《蹴鞠图》;存世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有少女蹴鞠图、童子蹴鞠图;耀州窑青瓷上有母子蹴鞠图、童子蹴鞠图;湖南博物馆所藏宋代铜镜有上男女一同蹴鞠图;安徽博物馆藏有宋代蹴鞠图牙雕笔筒。
宋代以后,由于逐渐演变成为娱乐性极强的项目,元朝明令禁止蹴鞠。明人沈德符在《野获编补遗·刑部·赌博厉禁》中记载:“按洪武二十二年圣旨:学唱的割了舌头,下碁打双陆的断手,蹴圆者卸脚”。柴萼《梵天庐丛录·明太祖轶事》也记载:“太祖尤恶无赖为无益之举。洪武二十六年圣旨: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棊打双陆的断手腕,蹴圆者卸脚。蹴圆,古之蹴踘,今之足球也”。
蹴鞠从汉唐时期开始向日本和高丽传播。蹴鞠运动本身的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等特色赢得了日本朝廷和民间的喜爱。
日本古籍《游庭秘抄》说:蹴鞠者,起自沧海万里之异域,遍于赤县九陌之皇城。另一本日本古籍《蹴鞠九十九个条》说:“鞠,始于大唐。”
日本的蹴鞠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已经成为贵族消遣娱乐的代表项目,从此久盛不衰。当时的新年正月要举行蹴鞠会,还出现了蹴鞠名家,当时最出名的蹴鞠家族是藤原家,他们家族中的藤原成通被称为“鞠圣”。
朝鲜半岛与山东半岛隔黄海相望,而蹴鞠起源于山东半岛的齐国。隋唐时蹴鞠就传入朝鲜半岛,又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以致现在韩文汉字中,足球还写作“蹴球”。
《旧唐书·高丽传》和《新唐书·东夷传》中都有高丽妇女蹴鞠的记载。《旧唐书·高丽传》记载:“高丽,妇人首加巾帼,好围棋之戏,人能蹴鞠,食用笾豆”。
墙内开花墙外香,我们祖先发明的很多东西我们在传承中是不断丢失,比如围棋,比如蹴鞠。值得深思。
-------------------------------------------------
《从小说到历史---水浒传中宋朝事》一书是作者以《水浒传》为资料,参阅研读宋代史料写出的一部使读者快速了解宋代社会和风俗世故的轻松阅读作品,欢迎阅读指正。
作者微信号/QQ:3339056507
新浪微博读书、网易号、搜狐号、百度号、企鹅号搜“作家赵燕云”均可订阅。
即将在喜马拉雅电台开通语音服务,敬请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