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名曲之一——《七字调随想》
简介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的唢呐,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乐器特色: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控制音量、音高、音色,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能作出很圆满的滑音。调整哨子为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技术,哨子的状况会影响演奏,视不同的曲子及音色需求而调整哨子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乐器特色: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控制音量、音高、音色,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能作出很圆满的滑音。调整哨子为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技术,哨子的状况会影响演奏,视不同的曲子及音色需求而调整哨子
历史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演奏唢呐的名人之一

陈家齐出生于1936年4月生,四川省南充市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共党员。唢呐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音乐、文学,早期学习小提琴、二胡、笛子、三弦等乐器。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部队音乐文化骨干。1954年转业至成都市川剧院任作曲、演奏员。1957年考人四川音乐学院,主修哨呐演奏艺术,1959年转至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哨呐演奏家赵春峰先生学习哨呐,同时广撷博采国内唢呐名家之长,1961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同年始任四川音乐学院唢呐教学工作。1984年调至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在近40年的艺术和教学活动中,除获四川省音乐汇演唢呐独奏1等奖和全国音乐调演唢呐独奏表演奖之外,曾先后应邀出访德国、法国、瑞士、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演出,受到国内外媒体的赞扬。
他编著出版了《唢呐基础教程》、《唢呐曲选》、《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唢呐专辑》、《唢呐传统乐曲选》、《中央音乐学院唢呐教材》(此教材涵容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民族器乐博览--唢呐卷》为新加被南洋艺术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编著了《中国乐器海外唢呐考级教材》。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又是一个丰收年》、《铁牛开进山区来》、《天府好》、《送肥》、《弯弯曲水绕村流》等。
他编著出版了《唢呐基础教程》、《唢呐曲选》、《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唢呐专辑》、《唢呐传统乐曲选》、《中央音乐学院唢呐教材》(此教材涵容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民族器乐博览--唢呐卷》为新加被南洋艺术学院及香港演艺学院编著了《中国乐器海外唢呐考级教材》。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又是一个丰收年》、《铁牛开进山区来》、《天府好》、《送肥》、《弯弯曲水绕村流》等。